從查德回來竟然也一年了,時間過得好快,真可怕...(望向爛尾的查德系列文)
進入正題,這是一篇有點蠢的心得。為什麼蠢? 這車2018已經停產了,還在這邊寫什麼使用報告啊...
此車是老友在很久以前購入,當時我就起心動念,想說如果有天落個NSR引擎上去應該不錯... 事隔多年,沒想到他真的不騎了,然後我也恰好缺一台車(前一台背負"牛車"稱號的Mio100終於報廢瞭),因為所以...就真的接手了,並且從當初想定的殺肉車角色搖身變為天天出勤的現役車輛...
因為朋友之前都是在認識的車行維修保養,車況完全能掌握,腳踏後移之類的基本改也都搞定了,還換了中把和卡鉗。這幾乎就是我想要改的項目,因此拿到車後只需要少部分個人喜好的調整和改裝,以及一些小零件(雖然價格不小),主要是避震器的更換:
前避震:生鏽嚴重索性換新品,本車最大的優勢就是料件便宜---37mm的正叉一對才4100,有些店搞不好更換內管油封都不只這價錢。之前一直以為原本的前叉換過彈簧才會這麼硬,換完之後意外發現原廠就偏硬(一部分可能也是油封阻力大)...於是得出一個結論-這組37mm前叉雖然外觀很威,顯然不太適合改在NSR(長久以來的幻想之一)。
後避震:原車後避震上下支點襯套橡皮都爛了,避震本身的彈簧和阻尼也只跟三十年前的NSR相當,先天條件就很差,襯套壞掉後委靡不振的車尾還被托運的老闆消遣。這種爛瓜後避震配上偏硬的前避震,可以想見為何路上常看到前高後低,令人倒彈的行駛姿態。想想原廠這種效果再便宜也沒用,乾脆花4500更換長度255mm(兩支點中心距)的M-N避震器,保固一年。
這組M-N避震器預載和伸側阻尼可調,配的是市面最硬的彈簧(1000還1200lds?忘了)。裝上去倒是沒預期中死硬,預載最小時甚至有點軟...但調整後效果明顯,80kg的體重預載大約調1/5就行了,如果常載重可以調到2/5或一半左右,再硬的話可能減震筒抓不太住(後來證明果然如此,請見最後面的補充)。此外架中柱的時候原廠140/70後胎只能剛好離地,鍊條磨到的情況也很明顯,顯然避震長度已達極限,常見的260mm避震器並不適合,還好當初沒買(這很不利,因為255mm的選擇不多)。然後就是雖然這玩意外觀和加工上沒啥問題,但安裝和調整上都麻煩不小,先看看照片:
最難搞的是上下支點。除了常見的橡膠襯套之外,它還設計了銀色帶凸緣的的不鏽鋼(應該是吧?)套管從兩邊套入,大概是為了動作順暢? 總之,這兩個套管的總寬明顯超過車架上下鎖點的內寬,也超過裡面橡膠襯套內管的寬度,簡單來講就是--裝不進去。我不認為如廠商推託是車架鎖點逼緊變窄的問題:因為上鎖點是跟鑄鋁車架一體,沒有變形空間,而且鋼板下鎖點與上鎖點寬度維持相等,證明並沒有逼緊,而是新避震器上下都多了1.5~2mm的寬度。至於怎麼解決的? 還好我有砂輪機,把兩側套管各磨短1mm左右就裝的進去了...磨短之後,兩邊套管凸緣正好抵住橡膠襯套內管,更讓人懷疑原設計就是如此。
另一個問題是預載調整環只有一系列的弧形凹槽,沒有給勾板手卡住的缺口或孔洞。露天賣家一問三不知,直接問廠商是說這彈簧的磅數用一般勾板手也無法調整,因此並沒有考慮這點(所以,買的時候最好請他先調整好)。這答案勉強可以接受啦,但真的要調的時候怎麼辦?寄回去調未免也太白癡。 雪上加霜的是酷龍避震器頂端的空間奇窄,只能拆下來調,還好我又剛好有可以夾住凹槽的特殊固定鉗和彈簧壓縮器;先把彈簧壓縮之後,調整環就很好轉了(說是這樣說,實際上還是要花一番力氣,而且會把調整環刮花)。
前後避震都搞定之後,騎起來和原本簡直是天壤之別。除了避震效果好,大概因為前傾角改變,轉向的鈍重感明顯改善,車尾上翹的視覺效果也比原來清爽很多...
其它就是兩邊換了可調式拉桿,按照慣例把沒用的東西都拆掉,提高整備性加上聊勝於無的輕量化。最上面照片就是拆除後的狀態。沒用到的漢堡箱和鐵架自然是第一個遭殃;接著就是兩邊的小整流罩,毫無作用而且線條也不協調,於是連車架上的固定架一起拆了(拆的過程發現這設計真的很瞎,有機會再說),原鎖點正好裝個杯架。坐墊底下的側蓋也拆了,我覺得這樣比較好看而且日後弄東弄西的時候少拆一樣。 換了空濾和火星塞,再把一些加裝的雜項電裝品拆掉,線路重整一番,手把角度和走線也調整好,應該到退役為止不會有什麼大更動了。
最後寫一下對這車的看法,心情有點複雜... 其實我覺得酷龍也沒那麼糟糕,撇開那些不理性的謾罵和明明沒什麼經驗卻講的頭頭是道的批評(通常也是講到進口/紅黃牌就無故高潮的同一類人),此車最大的賣點和缺點其實是一體兩面,就是它那類重車外觀引起的過高期待。不以為然嗎? --看看引擎幾乎相同,總重也差沒多少的KTR,反而網路上批評引擎(動力/品質)爛的聲音不多!? 這些說法有多少是公允客觀的,可想而知。
酷龍,尤其是NK龍,可說是現代輕檔車主要演化路線之一,姑且稱為重型化吧? 光陽從NSR二代就開始有這種走向:大型化的塑膠車殼,一堆飾蓋和外觀附件,酷龍又多加了跟動力極不相襯的140大寬胎,可能是多年前NSR後輪寬度輸FZR常被鄙視的補償心理? 當時我們對這類視覺系做法嗤之以鼻,但現在不只台灣,整個日系新車都常見這種趨勢....。我一向覺得輕檔車就是該"輕"...重量先不論,至少要有纖細的體型,老車以NSR一代或更早的車為代表,新車的好例子則是小阿魯(不過,比起酷龍,反而是它的外觀有很多我難以接受的點)。 酷龍是表象的車架和懸吊尺寸都滿足鄉民對重車的幻想(這體格倒很適合落個300單缸上去),但各種副作用造成靈活性低落,以輕檔車來講嚴重性遠超過動力方面的問題。不管轉向,加減速,都要很大力粗暴的操作,就好像扳著牛角在騎一頭不太聽使喚的大牛,完美呼應報廢的第一代牛車,真是鬼打牆。
動力系統與其要批它馬力不足,我認為更糟糕的是那個商用車基礎的變速箱,操作感很糟(一樣需要粗暴的操作),檔位變換不確實而且熱了之後難打檔,2~3檔的齒比落差太大(又一個NSR時代的老症頭)。如果低轉扭力夠,這些也不算大問題,偏偏酷龍的引擎是高轉才好騎(至少5~6千轉)--注意這不是說它高轉延伸性好,大概10000rpm左右也就極限了,後繼無力的感覺神似RC閥卡住的NSR--.因此需要維持高轉速,常拉轉/換檔又會把變速箱的弱點放大,惡性循環。
不看以上這些缺點和設計理念上的問題,這車帶來有趣的熟悉感和一點心酸--令人聯想到借屍還魂的現代版NSR,平心而論有進步也有退步。無論是各種折衷和惡搞的機件配置,不上不下的騎乘姿勢,以及一些缺乏品味甚至惡趣味的設計上,在在充滿光陽特色。但以它的定位(街車),也勉強及格了,特別現在二手價相當低,料件和維修都便宜,拿來日常代步或狂操都是不錯的選擇。因為車體過大又重,我現在已經不再考慮移植NSR引擎這件事(反而是想著有什麼好引擎可以上NSR車台),但那活化石等級的鋁合金車架又讓人充滿各種想像...等哪天真的變玩具車再看要不要落個大引擎上去吧...
2021/10後記:用不到一年,這個MN後避震雖然沒漏油,但阻尼已經明顯衰退了,不太推... 預載調到一半(上端螺牙段露出約14.5mm),一開始伸側阻尼調到中間還抓的住,用到後來連調到最強都抓不住彈簧,回彈到底的時候會有令人不快的撞擊感,所以那麼長的預載可調空間是做好看的嗎?(難道這就是不讓顧客調的真正原因?) 總之現在預載調到距離上端10.5mm,阻尼調到最大,算是可用的平衡點... 255的避震器不好找,繼續湊合著用吧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