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我沒很愛暗尖的鋼筆(即便是買了這隻之後),但前陣子機緣湊巧又看了一次2046,裡面出現兩人手持鋼筆寫小說的場景,當下就決定要買一枝。 網路查不到電影裡出現的型號,有人說是英雄的? 想想英雄雖然便宜,但與其冒險犯難,不如就買個符合印象中的樣子,看來又順眼的就好。

暗尖我第一個想到就是Parker,但已經有一枝了,而且中古筆又有風險,還是順勢換換口味吧。 搜尋過程中時不時出現"俾斯麥"這個品牌,有人說是德國貨,但看一看應該還是台灣的,只是用了很多德國零件(有一說是早期型號為全德國零件組裝,甚至德國生產?)。 最常見的型號之一就是這次買的175(明顯是山寨派克的某一款),鍍金鋼尖,全不鏽鋼筆身配上綠色握位...不知為啥覺得老鋼筆就是該這顏色,可能跟古時候擁有過的白金鋼筆有關? 它也有K金尖的款式,可惜顏色組合都不是我想要的。

俾斯麥 BISMARCK 175 台灣古董鋼筆 + 原子筆

俾斯麥 BISMARCK 175 台灣古董鋼筆 + 原子筆

俾斯麥 BISMARCK 175 台灣古董鋼筆 + 原子筆

俾斯麥 BISMARCK 175 台灣古董鋼筆 + 原子筆

特別拍這個筆蓋頂端,實物是有點珍珠光澤的淡紫色,有種詭異的深沉感,照片拍不出來,低調但還蠻耐看的。尾端也是一樣的設計。

俾斯麥 BISMARCK 175 台灣古董鋼筆 + 原子筆

除開一些被手機放大的瑕疵,整體做工比預期的好非常多,尤其是握位很平整 -一些老筆常會有凹凹凸凸有點像縮模的痕跡。而且保存狀況十分完好,鍍金部分亮晶晶,幾乎無氧化。旁邊放的是賣家附送的同款原子筆,等等會講,以前好像很流行這種對筆? 這樣買起來記得六七百塊,不貴。

上墨方式是古老的彈性墨囊,目測是很厚的矽膠或塑膠,賣家有提醒別去拆,於是也就不想東想西直接用了。本來還怕這墨囊老化脆裂之類,沒想到庫存多年還是很有彈性,而且那厚度讓人覺得安心。因為那個微妙的彈性,上墨過程耍蠢忍不住多按了一下,結果墨水噴的到處都是。

俾斯麥 BISMARCK 175 台灣古董鋼筆 + 原子筆

上墨之後甩個幾下,水就出來了,簡直就像新的筆(廢話,這本來就是新筆,但還是想講)。字醜就不放實際書寫照片了,總之是偏硬調筆尖,大約比EF尖略粗一些些,要是更粗一點就好了(令人好奇K金尖的表現)。出水量中等偏大,還蠻好寫的,手感類似SKB的淘氣玩色鋼筆和一般版的六角原木鋼筆。手邊正好有的可以參考一下。筆蓋氣密性尚可,放個幾天都能一筆出水;但它是用縱向的四片裸露金屬彈片"夾"住握位,有時候要出點力才拔的開,而且總覺得會刮傷握位(雖然實際上似乎不會),心裡不太踏實。

接著講講隔壁那枝附送的原子筆,猜想賣家是因為原廠筆芯早已乾涸只能當裝飾,乾脆就說用送的吧?  它的筆芯很特殊,目測是黃銅材質,外徑3.5mm,以原子筆來講相當粗。更換方式也很奇妙,筆芯可以直接整枝從前面抽出來...第一次看到這種,本來還想說這旋轉的尾巴怎麼拔不開,還好沒有使用暴力。 印象中沒看過這種造型的筆芯,常見粗細類似的的鋼珠/中性筆芯前端都會收細,想想就算有新品也是不太愛的油性墨水,於是就懶的去找了。

但天天放在辦公桌上看著,畢竟是對筆,做工也不錯,總覺得不能寫有點可惜。這時瞄到上次改原子筆換下來的CROSS筆芯,細細長長,剛好能塞進俾斯麥筆芯裡面,而且金屬材質強度也夠,於是靈機一動大改一番,就生出了下面這子母縫合怪(原廠黃銅筆芯是改造後狀態):

俾斯麥 BISMARCK 175 台灣古董鋼筆 + 原子筆

俾斯麥 BISMARCK 175 台灣古董鋼筆 + 原子筆

改裝過程大致如下:

  1. 先把筆芯尖端(有鋼珠的那一段)磨掉,過程小心半凝固的墨水亂甩,沾到非常難處理。要磨到什麼程度可直接拿CROSS筆芯來對比,像上面照片就有點磨太多了,留長一點比較好看,雖然實物很小不太明顯。
  2. 磨好之後先把筆芯內部半凝固的墨水清乾淨,我是先用細鐵棒把墨水大致掏掉,再用香蕉水灌洗...如果環境許可,直接泡在香蕉水一整晚應該也可以。務必確保洗乾淨,尤其筆尖那段,否則後患無窮。
  3. 用小的鑽石圓銼刀或研磨頭(約1.5-2mm)把筆尖那段的內孔擴大,因為這個孔徑的大小就決定CROSS筆芯塞進去之後的凸出量,所以要一面擴孔一面測試,不要一次磨太大。
  4. 凸出量確定之後,把CROSS筆芯切短到凸出原筆芯尾端一點點(參考照片),原筆芯尖端露出部分稍微打磨一下,塞進筆身,收工。

改好根本也不太會拿來寫,就當好玩吧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yan 的頭像
    Ryan

    小貓觀測站

   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