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就是前因後果了...
先來一些晶片轉接環的基礎說明:
轉接環是用來把不同連接方式的老鏡,轉接到EF接環的機身
簡單來講就是兩邊車了不同接頭的金屬圈圈啦...
那所謂的「晶片」轉接環,又是怎麼一回事?
EF接環,或是現代大部分的接環,都有許多的電子接點。鏡頭裡面的晶片透過這些接點跟機身的電路連接,至少可以提供以下資訊(這是我自己歸納的,或許還有其他特異功能):
1.鏡頭的可用焦段和目前的焦段
2.鏡頭的可用光圈和目前的光圈
3.驅動鏡頭對焦的訊號
4.控制光圈變化訊號
5.鏡頭的廠牌型號
老鏡上面當然不會有這些晶片,直接以鐵圈圈轉接環裝上EOS機身時,機身會認為沒有鏡頭,而會有以下的狀況:
1.光圈值顯示OO,快門雖然可以調,但測光表不會動作或是會亂動
2.即使機身裡面的相位對焦系統可以判定已經合焦了,也不會有嗶嗶聲
這種狀況下,如果你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測光,其實用M模式還是可以拍的...只是不方便而已
特別是現代機身的磨砂對焦屏,要準焦並不容易....APSc的機身更慘
晶片轉接環就是利用外加的晶片,模擬成一個鏡頭去騙機身
於是光圈值不再是OO,準焦的時候也會有嗶嗶聲了....當然這都是理想狀況
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轉接環有以下兩種(好啦,是比較便宜的有兩種...最低價得標)
一種是黑色外觀,重量輕。這種是鋁製品然後陽極成黑色,據說精密度比較不好?所以我沒用過
一種是銀色外觀,比較重,這種是銅鍍鉻製品。其實光看外表就覺得比黑色那種精密= =
晶片常見的則有三個版本,網路都查的到,我就只簡單介紹重點:
1.四代晶片:模擬F1.4定光圈鏡頭,所以機身上面也不能調光圈,其他功能從缺
2.五代晶片:光圈可變,大概是從1.4到64吧?其他功能從缺
3.六代晶片:光圈可變,可以設定模擬鏡頭的最大光圈,可以設定鏡頭的焦段,還加入了合焦位置的微調功能。
此外就是EXIF檔可以記錄的選項變多了。
會多出這個微調功能,是因為發出嗶嗶聲的位置往往不是真的準焦,加了裂相對焦屏之後更能發現這狀況。
說精確一點,發出嗶嗶聲的位置不是一個點,而是一個區域,而且還不小
所以對焦時最好是從兩端逼近,發現嗶嗶聲的區域之後,就對在這個區域的中間
很複雜對吧? 可惜如果不信邪,聽到聲音就拍的話,常常都是脫焦的,尤其是大光圈的時候。
而且這種搞法還有一個大前提,就是這個區域的中間得真的是準焦的那個點
偏偏因為各種理由,大家的使用經驗常常不是這樣
微調功能就是用來讓你把這個準焦區域的中間點,校正到真正準焦的那個點,吸收掉系統本身的誤差。
注意,這只能整段平移,而不是把區域縮成一個點。
至於調整模擬鏡頭的最大光圈,其實這也很重要,但網路上以訛傳訛的說法也特別多
比較近代的鏡頭和機身,都支援在最大光圈下對焦和測光,在快門打開的前一刻才把光圈縮小到設定值進行拍照。
EOS機身當然也有這功能。
但這有個前提,就是機身裡面的測光表必須知道鏡頭的最大光圈,才能準確算出當前的進光量下,縮到某光圈時所需的快門值。
舉例來說,假設老鏡的光圈全開是F2,但四代晶片模擬鏡頭的最大光圈是F1.4,如果使用P模式,拍出來的照片會過曝。因為機身以為他收到的光量是F1.4的光圈進來的,實際上卻是F2,所以機身會誤判環境比實際還暗,因而拉長快門時間。
同理可證,有些說法會提到直接縮光圈測光時,快門時間往往不準。而且光圈縮的越小,偏差就越大。有些人會以為是轉接環的問題,其實是不正確的用法導致上述情況更加嚴重 。
要直接縮光圈測光也不是不行,但快門時間可能要用試誤法決定。除非真的是高手,肉眼有內建測光表,或是頭腦有內建電腦,可以換算並修正上述的那種誤差。
總和以上說明,最理想(也最花錢)的用法,是每個鏡頭單獨配一個六代晶片轉接環,然後把最大光圈,焦段都設定好,這樣就每次都能得到一樣的結果了。
待續
以上原創內容,如要轉貼請加註來源
- Mar 16 Fri 2012 13:44
CANON EOS+老鏡 晶片轉接環大解析(一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